English
养老产业的前世今生:起源、演进与启示—— 全景透视

发布时间:2025-04-25 作者: 新闻中心

  万亿蓝海觉醒中国银发经济爆发倒计时:当3.1亿银发族遇上16%的供给黑洞,中国养老产业正迎来史诗级机遇!2024年关键数据揭示:22%人口迈入银发时代,康复器材市场存在10倍增长间;41万养老机构爆发式增长,社区服务设施3年扩容120%;政策双响炮:延迟退休新政2025落地+中央定调2035养老体系成熟

  《2025-2029年中国养老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》拆解高端养老客群消费密码;解析养老金融/旅居地产/智能辅具等7大黄金赛道;独家发布康养融合产业地图;预判适老化改造千亿投资窗口

  立即访问我们“产业研究大脑”系统获取报告,解码未来十年最具确定性的财富密码!

  养老产业的起源可追溯至久远的历史时期。在古代,跟着社会文明的演进,人们开始关注老年人的照料问题。1500 年前的南北朝时期,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(521 年)正月,梁武帝萧衍下诏宣布:“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,主者郡县咸加收养,赡给衣食,每令周足,以终其身。又于京师置孤独园,孤幼有归,华发不匮。若终年命,厚加料理。” 梁武帝创设的 “孤独园”,堪称养老院和孤儿院的合体,既收养无家可归的孤儿,也收留无人赡养的老年人,还负责为收养的老年人料理后事 ,这可视为养老机构的早期雏形。此后,不同朝代都有类似的举措。

  唐代的悲田院始创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(735 年),起初称 “病坊”,由国家拨款,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老年乞丐,后改名为悲田养病坊。因其社会影响日益扩大,悲田院成为国家救济机构的代称。宋代继承了前代设立国家救济机构的做法,在京城开封设立城东和城西两个福田院,负责收养鳏寡孤独的老年人与孤儿,以及城中衣食无着的饥民。每至严冬,京城开封府的主管官吏便会到大街小巷巡行,将无依无靠或流浪街头的老年人、失去双亲的儿童以及乞食街头的饥民,收容到福田院中住宿。福田院收养人数平时有定额限制,但冬天可额外收养,每天由负责官吏将收养人数上报中书省,由国家左藏库按规定拨给钱米,直到天气转暖,老年人们能自由行动时,才停止额外的收容和钱米供给 。

  明朝是社会福利较高的时代,明太祖朱元璋创立了养济院、漏泽园和惠民药局三大福利机构,旨在让百姓老有所依,死有所归,病有所医。朱元璋规定,若城市里发现无家可归的流浪汉,或者无人照顾的残疾人,地方官员要受到追责,他还曾在南京郊外修筑公房,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。明朝的 “济养院”,凡是被收留的,每月都会给予大米三斗、库布一匹。遇自然灾害时,对于无家可归者,明朝更免费给予稻种、耕牛,并赐良田十五亩 。

  清代由康熙皇帝倡导,在北京设立 “普济堂”,并要求各地方仿效建立。清代的普济堂有政府分发的公田,平时靠收地租维持运营,管理严格,制定了详细条规,派专人具体管理。以江苏松江普济堂为例,规定收养老年贫民,要视其经济情况决定供养人数和生活水平,每年收容 220 名,投堂的人要年满 50 岁且无依无靠,年力尚壮、能谋生的一概不收 。普济堂老民每天早晚吃稀粥,中午吃干饭,每天定量是白米八合,盐、菜钱 2 文,午饭有蔬菜,初一、十五两天有豆腐皮等菜。每逢端午、中秋节,各领赏钱 20 文。端午节后领席、扇钱 34 文,冬至后领柴钱 14 文、布袄钱 100 文。老民病故,给棺材、安葬钱 3000 文 。这些早期的养老举措,虽与现代养老产业的规模和形式不可同日而语,但已具备了养老服务的基本要素,为养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  法国政府于 2005 年将包括养老服务业在内的家庭服务业纳入国家发展的策略规划,2007 年通过《安度晚年 2007—2009》《高龄互助 2007—2012》两项全国养老规划,核心内容有加快建设养老机构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。据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的数据,法国国内现有包括失能老人养老院、老年公寓等在内的养老机构超过 1 万家,拥有超过 70 万张床位。其中,公立机构占 40%,私营非营利机构占 29%,私营营利机构占 31%。2019 年,法国养老服务行业营业额达到 180 亿欧元,雇用超过 100 万名员工。进入养老机构的老人能轻松的获得政府相应补贴,这一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法国养老机构的发展 。

  新加坡于 2012 年开始实施《退休与重新雇佣法令》,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法律保障。该法令推出后几经调整,目前规定雇主必须为年满 62 岁法定退休年龄、合乎条件的员工提供再就业的机会,重新受雇年龄上限为 67 岁。若雇主没办法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,需要为其支付 5500 至 1.3 万新元的雇佣援助金。主动雇用 65 岁及以上员工的企业还能获得政府提供的特别就业补贴。政府还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培训,帮他们提升技能,适应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 。

  德国政府和社会不断探索养老服务,出现了老人和年轻学生共居的 “家政换房租”、多位老人合租的 “互助公寓” 等诸多创新方式。其中,“多代屋” 计划已成为德国应对老龄化战略的一个关键部分。该计划由德国联邦家庭、老人、妇女和青年事务部于 2006 年推出,2012 年更新二代计划。2017 年到 2020 年,各 “多代屋” 都能获得 4 万欧元的运营资金,其中 3 万来自联邦政府,其余来自当地政府 。这些国外的实践,为全球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路和成功经验。

  基于计划经济的背景,这一阶段主要解决部分困境老年人社会照护问题。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五保、孤寡对象以及优抚对象等,由政府开办的福利性养老机构提供生活照护型粗放式养老服务。此时的养老服务并非一个独立的概念和服务形式,而是包含在社会福利范围以内 。期间有几个标志性事件:一是改造建立了最早一批城市养老机构。在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下,城市服务设施是生产教养院,后更名为养老院、敬老院,1953 年有 923 个,收养孤老对象 10 万人。二是农村养老机构异军突起。1956 年中国第一个敬老院在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华乡诞生,到 1958 年底,全国农村共办起 15 万所敬老院,收养五保对象 300 万人。三是优抚对象养老机构开始建立。为收养无亲属照顾的烈属老人,1958 年创建了烈属养老院(后更名为光荣院),接收对象包括孤老伤残军人、孤老复员军人等 。

 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在完善政府为主的福利性服务的同时,开始探索解决社会养老问题,与养老服务相关联的老龄工作机构、老年法规、养老机构和管理规章首次出现,老年人福利服务和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迎来新发展 。标志性事件包括:1982 年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,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老龄工作网络;1996 年,中国制定了历史上第一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,明确规定 “老年人养老主要是依靠家庭” ;1998 年,国务院办公厅转发《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》,民政部等制定了《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》《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》《老年人建筑规划设计规范》《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》等一系列有利于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和规范管理的制度,促进了养老服务项目由单一的生活保障向集居住、医疗、护理、康复、娱乐等转变,养老服务的品质逐步提升;服务对象从传统的 “三无” 老人逐步向有需求的社会老人开放 。

  1999 年中国郑重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,养老服务、养老服务业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关键词,养老服务从内涵、内容到政策法规、技术标准、人员等均有长足发展。为应对人口老龄化,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。2000 年,中央、国务院制定了《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》,提出要 “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、社区服务为依托、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”,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建立包含家庭、社区、社会在内的养老机制 。2006 年,第二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 “以居家养老为基础、社区服务为依托、机构养老为补充” 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;2008 年,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修改为 “以居家为基础、社区为依托、机构为补充”,得到普遍认可 。2008 年,全国老龄办、发改委等 10 部门发布了《关于全方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》,开始重视居家养老服务,将机构之外社会老人通过社区服务提供的集中居住、生活照料等服务,逐步向居家服务延伸 。

  以习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,高度关注养老服务和老龄工作,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,中国养老服务进入新时代。养老产业在政策支持下,规模逐步扩大,服务内容日益丰富,服务质量持续提升。2024 年 3 月 5 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,国务院总理李强作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全文共 13 次提到了包括 “养老服务” 在内的 “养老” 这个关键词,另有 7 次提及老年人相关联的内容 ,足见国家对养老产业的重视程度。在这一阶段,养老产业不仅在传统的养老机构、居家养老服务等领域一直在优化升级,还涌现出智慧养老、医养结合等新兴业态。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、可穿戴设备、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居家、社区、机构等养老场景中的集成应用,发展健康管理类、养老监护类、心理慰藉类智能产品,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、家庭服务机器人、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 ,极大地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效率与质量,也为养老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。